您的位置:首页 >管理>品牌建设
管理
   
品牌管理
品牌战略
品牌传播
品牌建设
全站搜索
   
品牌建设  
(十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追求卓越 奋力成为“浙里健康”的全域担当
时间:2023-08-23     来源:

为充分展示我市各类深耕卓越绩效管理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宣传政府质量奖品牌建设成效,进一步推进我市质量品牌建设,宁波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近期编发宁波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 推进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专辑,选取28个近年来获得我市政府质量奖的优秀组织,以它们实施卓越绩效的管理模式来传播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历程和体会。


宁波市品牌建设促进会公众号将对这28篇“实施卓越绩效管理 推进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进行展示,让更多我市品牌企业学习其经验做法,从中获取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意识和更先进的质量管理水平。

 

 

追求卓越  奋力成为“浙里健康”的全域担当


一、医院简介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创立于1913年,为浙江省最早的公立医院之一,目前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为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宁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有5个浙东区域专病中心、牵头4个专科联盟、挂靠4个市级慢病管理临床指导中心和11个市级质控中心。医院构建以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罕见病为重点的整合型精准医疗体系,以数字化综合监管推动全病种、全病程管理。2022年,门急诊服务人次达288万,位列宁波市第一,CMI(疾病疑难复杂指数)全省第2。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进入百强榜,2021年度55个“国考”指标中获得24个满分项。先后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保障医疗安全示范医院、全省首批“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医院等荣誉。2022年6月方桥院区投入使用,2023年3月外滩院区合并,形成“一院多区”发展新格局。作为宁波最高医疗水准的担当者,未来,将高标准打造具有较强临床诊疗能力、科

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浙里健康“示范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国内一流、省内领航、百姓首选”的愿景!

 

 

 

 

二、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做法与成效分享

医院追求高质量发展,率先导入卓越绩效模式,院高层领导带头组建团队、学习标准、跨行业交流学习,在不断的对标和自我评价中持续进步。通过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突出文化战略引领、聚焦学科人才双首位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系列举措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奋力成为“浙里健康”的全域担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更高品质、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全力做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一)文化引领,传承中实现升华

百年大医精诚不变,百年仁术厚德不辍。从抗战救国的初心,到革命生产的奋斗,从健康宁波的耕耘,到国内一流的愿景,变化的是一晃百年的时光,不变的是医院传承的精神。医院通过全院征集、公告评选、党委讨论等方式,确立与各阶段发展相契合的特色文化,确保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和升华。在新时期,医院调整了愿景,由原来的“省内一流、市内领航、百姓首选“调整为”国内一流、省内领航、百姓首选”,与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更加匹配;坚持以“患者满意至上、职工成就为先、医院发展唯重”为使命;践行“仁德、精业、致和、创新”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医院坚持每个人都是医院文化缔造者、传承者,尊重每一位患者、将每一次医疗服务视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建立文化落地评价机制,以医院奖惩管理办法鞭策,以医德医风考评引导,以“四维度”支部建设考核细则来衡量文化落地行为。同时文化导向的激励并行,每年通过最具文化力科室、最具创新力科室、柳叶刀奖/十佳青年医师奖等集体和个人的荣誉评选,助力价值观落地。


(二)战略驱动,行动中取得成效

医院导入卓越绩效,不断完善战略管理机制,建立决策执行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与专业委员会、发展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工作机制的全面融合,对包括发展战略在内的重大决策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并确保决策的落地执行。高度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对标全国及省市关于健康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要求,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在充分研判形势、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分析现况的基础上,按照省委“三地一窗口”、市委“重要窗口模范生”要求,制定五年战略并滚动调整,确保战略可及性和前瞻性。


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一体五系两级”目标监测体系。融合医改政策、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浙江省DRG评价、地区医保支付政策、群众医疗需求五方面于一体,涵盖质量与能力、运行与效率、发展与成长、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四大维度,将战略目标有机整合其中,并建立月度监测机制,跟踪战略目标的达成。


聚焦学科人才双首位战略,形成学科人才双梯队“竞跑”,拥有全市最齐全、规格最高的重点学科群,其中省一级10个,国家级2个;拥有全市领先的医学人才梯队,其中国家级7人,省级21人。实施人才高峰计划,坚持“人才兴院”和“引进培养双轨制”,陆续引进浙大一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肝移植首席专家郑树森;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院士;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高翔教授,引领肝胆、神经外科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医疗技术水平,并不断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柔性引进著名心血管外科励峰教授团队,扩大心血管外科影响力;院内培养学科带头人曹超博士(2020年入选度全国呼吸病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崔翰斌教授(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建立全职业周期发展平台,精准实施人才孵化工程、展翅工程、领雁工程,人才层级和总量全市领先。2023年,启动“5550 工程”,利用三年时间打造5个国内一流学科、培育5大新晋优势特色亚专科或特色技术、50个青年技术骨干。积极探索首席临床科学家制度,使学科与人才形成循环互促、螺旋上升局面。


(三)精业创新,打造医疗服务新高地

聚焦“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临床导向”的科学研究。实施科研“融跨”行动,全力支持多学科融合型研究以及跨领域研究合作,努力破解当下本区域无法解决的疾病诊疗难题,努力让更多重大疾病患者在本地解决问题。2022年高级别科研立项数居全市行业首位,转化能力全省领先,其中口腔科、泌尿外科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居全国第35和38位,全省前三。


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全市最大规模的整合型一体化科研创新平台,保障科研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科研相关经费高达1.74亿元。拥有1个省级实验室(浙江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医学研究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宁波市胃肠与肝病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7 个院级实验室(心身医学研究实验室,气道炎症性疾病研究实验室,脑血管病研究实验室,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实验室,医工交叉实验室,生物材料研究所),生物样本库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成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

 

 

 

 

 

打造各级重点学科、扶植学科和院级品牌学科,形成全市最全面的学科群。建有2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个省重点扶植学科、3个省市共建学科、7个市级重点学科。建有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对标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等建立学科合作,提升学科实力、助推学科升级。

医院的高级别科研立项总数逐年攀升,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2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227项,其中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超过宁波其它医院总和。SCI收录论文348篇、中华期刊95篇,授权专利45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15项,外观32项;软著10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项(含专利转让29项),合同金额达1100余万,在我省医疗机构中排名前列。近三年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3项。

不断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疑难复杂疾病诊治体系、普通医疗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医院落地18项医疗核心制度、999急救体系、绿色通道、危急值管理等举措,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持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引进高装医疗装备和资源,配备杂交手术室、全省第一台低温手术系统氩氦刀、市级医院首台全球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双源CT、直线加速器、PET-CT、ECMO,开展“外科微创化、内科操作化、医技介入化和诊断分子化”的四化服务,具备高难度的胃癌、肺癌、脑部肿瘤、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手术能力,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达26.49%。成立宁波市健康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在宁波市“1+X”慢性病医防融合模式基础上,加强医防协同和关口前移,探索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模式。


(四)智慧赋能,助力精细化运营

坚持智慧赋能行动,实施管理、服务、临床、科研等全领域数字化改革,围绕“数字医院”挖掘“数字红利”,建立适应多院区发展的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数字平台。建立跨平台的智慧医疗业务应用和质控体系,以5G为依托,构建万物互联的智慧医疗格局,实现医院人、事、物的统一管理,推动医院整体“智治”。医院已通过互联互通成熟度五乙测评(全市唯一),智慧医院建设全国行业领先。


导入新一代CIS一体化病历质量管理平台,该系统融合了医院多个管理平台,大幅度提高数据采集分析效率,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更加贴合医疗实际,以患者为中心,使医疗信息化回归医疗本质,并提供更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的可行性,一体化推进了医疗、科研、管理智能化建设;上线AI融媒体健康管家系统,成为宁波市首家上线该系统的医疗机构,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现对患者诊疗和医疗资源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引进智慧运营BI 系统,建设智慧运营中心,整合各个板块之间的数据,可实现门诊综合运营、手术质量与效益、医疗质量与安全、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精细化地管理医生的诊疗过程,帮助医院消除信息壁垒,更高效地进行信息共享,有助于决策者更轻松地监控医院的业务状况,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


医院是省内首批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积极探索“智慧医疗”模式,不断加大人工智能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开发应用,促进临床技术的迭代发展。在智能语音应用、影像辅助诊断、人工智能算法助力床位调配和5G智能物流机器人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


(五)仁德致和,持续改善就医体验

深化医疗服务模式变革,建立一体化诊疗中心、开展预住院、日间手术、MDT门诊,推进“最多跑一次”,打造以“医路跟党、医心为民”品牌为核心的医疗和服务品牌体系。开设互联网医院,推行智慧化服务,实施全预约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实现患者舒心的就医新体验。

 

 

 

 

革新医疗服务流程,推广加速康复模式。日间手术与预住院相结合,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加快患者周转。2022年日间手术17842台,占择期手术39.55%,日间手术台数较2021年增幅30.7%。2022年住院手术人数51809台,较2021年增幅22.5%。2022年出院人次118064人次,较2021年增幅18.9%。全年平均住院日降低至5.59天,全市最短。


实施医院功能区域布局“一体化”模式,建设全省最大的“一体化急诊诊疗中心”,集合急诊CT、DR、B超、急诊检验等检查检验功能,设置DSA手术室,实现介入手术一站式诊疗。充分体现“急诊+留观+抢救+ICU+EICU五大单元一体化,有效提升了救治能力与效果;建立“一体化中心手术室”,集数字化手术室、复合手术室、手术室CT、预设术中磁共振导航空间于一体。可高水平开展微创与复杂手术,同时兼顾观摩、教学及会诊功能;建设集门诊、急诊和住院业务“三合一”的一体化药房,配备2台Rowa全自动发药机,单台可存放药品2.5万盒、单处方配药最快速度8秒、发药准确率100%,充分体现智慧管理优势,有效改善就医体验。


(六)大医精诚,履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

秉持公立医院初心,义不容辞投入抗疫战争,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奔赴疫情前线,足迹遍布武汉、上海、拉萨、义乌、衢州、嘉兴、贵州、三亚以及甬城各个角落。牵头组建宁波方舱医院,“支部堡垒战前线”做法得到了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日报、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的高度肯定。


医院依托四大慢病中心平台,定期组织多学科医疗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讲座、义诊、患教等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群众。广泛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微信等多种媒体、网络平台,多方位宣传慢病分级诊疗实施和健康科普。组织开展医院和专科层面的义诊共370多场次,医院及干部职工通过视频号、抖音等开展健康宣教,个人号年点击量最高达到2000万人次。“医路跟党”专家志愿服务大队、“暖阳志愿者”“小太阳”等常年关爱偏远地区群众、高龄独居老人、青少年等群体,已经形成公益服务品牌,彰显公立医院责任担当。


通过全面托管、专科托管、医联体等模式,覆盖基层医疗机构130个,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全面托管的四家县区级医院,已成为区域医疗主力,年门急诊量增长率达20.56%,住院量增长率达25.3%,手术量增长率达56.62%,2家进入全国乡镇医院前50(分别为第4、第47),另2家成为区域医共体/医联体的牵头单位。


医院以党建联盟为引领,精准健康扶贫,深入扶智扶志,派出帮扶专家近200人,持续对口帮扶四川、重庆、贵州、吉林等地县区级医院,获得宁波市对口扶贫协作组织工作奖、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友情链接